2022年7月,学校机构改革,原历史与文化学院调整为BV1946伟德。
目前,学院主办有历史学(师范)专业和哲学专业两个本科专业,民族学、中国史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,学科教学(历史)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,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民族学科学研究博士后流动站,形成了由本科、硕士到博士、博士后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。目前学院在校本科生621人,硕博研究生116人,在站博士后5人。
学科、专业建设已有40余年历史。1982年创设民族研究所,1986年建政史系,开办历史专业(专科),1998年历史专业升格为本科。1997年创设伦理学研究所。2004年民族学、伦理学硕士点招生,2006年专门史、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点招生,2010年民族学、中国史、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招生。2012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“生态扶贫”项目博士点,2015年获批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。2018年“生态扶贫”项目博士点验收合格。2024年获批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学科教学(历史)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。民族学学科先后入选湖南省重点学科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、“双一流”培育学科,“十四五”重点建设学科。哲学学科曾入选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,历史教育专业入选湖南省一流专业。
拥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。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员工38人,在职博士后3人。其中行政岗位教师10人,专任教师26人,师资博士后2人。其中教授5人(二级教授3人),副教授8人,有博士学位的24人,2位教师博士在读。有博士生导师6人,硕士生导师16人;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,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,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2人,省级学科带头人3人,湖南省芙蓉学者2人。2019年获湖南省高等学校“武陵山区民族生态文化创新与应用”科技创新团队。
取得一批高质量教学科研成果。近来年,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0余项(其中21年2,22年4,23年8,24年4),其中重大项目2项,重点项目4项,冷门绝学专项1项,省部级纵向项目100余项,出版学术专著35部;在《民族研究》《中国史研究》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,多篇为《新华文摘》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等全文转载;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4项,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1项、三等奖1项,国家民委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2项,湖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2项;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1项,其中国家民委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,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。
建有一批省部级科研平台。学院建设有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“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”,以及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“湖南省民族学重点研究基地”“湖南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”,湖南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“武陵山区生态文化与居民健康促进实验室”,湖南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“武陵山区民族生态文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”,湖南省民宗委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”和“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基地”等省级平台。
服务地方贡献突出。学院以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,为地方培养了大批民族学、历史学和哲学人才;助推永顺县老司城土司遗址和凤凰边墙防御系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,武陵山区地方政府成功申报六项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;承担《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•湖南卷》的编纂工作,为地方社会治理和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。